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6:59:10    次浏览
※书香■王立烟雨江南,水墨风情,做不尽的江南文章,诉不完的江南诗意。桐乡女作家徐玲芬这么多年来的写作,一直围绕着江南。如她的散文集《江南物事》《行走江南》《小镇模样》《桐乡史话》,即使是她写的人物传记,也是有关江南的,如《乌镇人物》《门对孤山——丰子恺与杭州》《百年太虚》。她最新出版的散文集《江南情调》,依然是聚焦江南这个中心点来展开的。江南,始终是徐玲芬写作的一个关键词。从历史上看,因为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,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,它所具有的柔媚之美,与长江以北的阳刚之气,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差异,同时又具有了文化的互补性。秀美的江南,不仅为江南人所深深挚爱,而且,江南以外的人,只要进入了江南,就会情不自禁地迷恋、沉沦,一人一物,一水一桥,一树一花……都会惹人情思,柔肠百结。唐代,来自中原大地的白居易,曾任杭州、苏州刺史,任职时间虽然都很短暂,然而苏杭风情让白居易铭记在心,无法忘怀,写下了著名的诗作《忆江南三首》,其中第一首这样写道: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;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能不忆江南?”徐玲芬作为江南女儿,耳濡目染的江南文化,使她的情感之根深深地扎在了这方热土上,而她的写作保持了高度的自觉——江南,成为她用笔向人们倾诉、与世界对话的一个立足点,一个出发点。《江南情调》这本散文集,共分四卷:春宜耕读,夏望云霓,静听秋声,冬宜收藏。其中的篇章,有人物,有风景,有历史,有现实,有行走,还有遐想……江南的情调,就这样从细细密密的文字中,情意绵绵地弥漫开来。在徐玲芬的心目中,江南究竟怎样呈现出了美丽?她说,因为是四季分明。“四季分明,让江南大地色彩斑斓,变化多端,生出无限风光;四季分明,让生活在江南的人,因此可以欣赏到四时的变化,感受世界的冷暖更替,万物的秋收冬藏。因而,懂得取舍,懂得爱恨,懂得珍惜。”自然的春夏秋冬,时序交替,使江南文化也同样具有四季风情,如春之明媚,夏之热烈,秋之静美,冬之恬淡,组成了一部柔美、华丽而又宏大的乐章。而江南人性格的文化基因,大多是敏慧、细腻、隐忍而又克制的。徐玲芬以一个女作家的纤细心思与多情眼光,细细打量江南的四季风情,悉心观察江南的人物、景致、物产……然后化成优美的文字,分享给她的读者。当然,在她的故土情怀中,还有文化的忧思。许多原生态的江南图景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深受污染,并且日渐湮灭。如水乡平原上掩映在稻田、桑地、竹林里的原始村落,一个又一个地集中迁建到了一起,一排排整齐得连高度、外形都几乎相同的农民新居,没有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风情,已看不到夕阳中的袅袅炊烟了,也没有了鸡鸭成群、蛙鸣蝉唱的乡村景象。而这些,曾经都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因此,若仔细考察,有许多江南情调已“沦陷”,不复存在。还有一些江南情调已异化变质,居然成为物质时代奢侈的消费项目,或者成为作秀的表演节目。当然,有一部分走进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,而更多的只成了老百姓的温情回忆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徐玲芬所写下的江南情调,更多的是一份情怀,一种眷恋,一曲挽歌,当然还是在为江南文化存档。“江南予我独厚,我于江南独钟。”徐玲芬的这句话,使我想起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: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,是的,江南有情,作家有意,方能得此美丽篇章。期待徐玲芬写出更多更美的江南文章,献给这方使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的江南大地。(《江南情调》,徐玲芬著,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)